
中科院心理咨詢師 高 關(guān) 注

別再跟衣柜較勁了,30+應(yīng)該懂得形象
30+的姐妹們,咱今天不聊哪條裙子顯瘦,也不說哪個色號顯白,來扯點“虛”的——你說這穿搭和形象,到底是不是一回事?
今天下午在咖啡館瞅見個姐姐,穿的是洗得發(fā)白的牛仔外套,配了條棉麻闊腿褲,腳上一雙舊帆布鞋,可往那兒一坐,手里捧著本加繆的《局外人》,陽光灑在她半扎的頭發(fā)上,那股子松弛又清醒的勁兒,比櫥窗里穿高定的模特還讓人挪不開眼。這時候才琢磨明白,穿搭頂多是件“工具”,就像作家手里的筆,畫家手里的顏料,重要的不是筆多貴、顏料多鮮艷,而是你想寫啥畫啥。
薩特說“存在先于本質(zhì)”,放這兒也挺合適。你不是先定好“我要走溫柔風(fēng)”“我得是職場女強(qiáng)人”,再往身上套衣服;而是你看過凌晨五點的菜市場,也見過深夜寫字樓的燈火,你知道自己愛吃辣還是愛喝茶,清楚自己面對不公時會據(jù)理力爭還是迂回解決——這些藏在日子里的經(jīng)歷,慢慢捏出了你的“本質(zhì)”,穿搭不過是把這份本質(zhì)說給世界聽的一種方式。
就像王菲,年輕時穿婚紗配球鞋,后來裹著貂皮唱搖滾,你說她是啥風(fēng)格?其實她沒風(fēng)格,她只是把“我不在乎你們怎么看”這回事,穿得明明白白。她的形象,是那些歌里的叛逆與溫柔,是鏡頭前的疏離與偶爾流露的柔軟,衣服不過是幫她喊出這些的擴(kuò)音器。
咱30+的人,誰沒踩過穿搭的坑?年輕時為了顯成熟,硬把自己塞進(jìn)不合身的西裝;為了追潮流,買過現(xiàn)在看一眼都想笑的熒光色衛(wèi)衣。后來才懂,形象這東西,不是靠衣柜里的標(biāo)簽堆出來的。你跑過的步、讀過的書、摔過的跤、愛過的人,早就悄悄在你眼神里、談吐里、走路的姿態(tài)里,刻下了獨屬于你的印記。
所以別再糾結(jié)“我這歲數(shù)穿衛(wèi)衣是不是太裝嫩”“穿碎花會不會顯老”,你穿啥都對,只要那是你當(dāng)下想穿的。就像木心說的“從前的日色變得慢”,咱們的形象也不是一天修成的,它是你和世界交手多年后,攢下的那點“底氣”和“通透”。
下次對著鏡子挑衣服,不妨先問問自己:今天的我,想借這身衣服,和世界說句啥?想通了這點,哪怕穿件老頭衫,你也是人群里最有“戲”的那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