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親友陷入心理困境時,我們總會本能地生出“拯救欲”,想靠共情與陪伴將對方拉出泥潭。但多數人忽略了關鍵前提:若未接受過專業心理訓練,無邊界的“過度卷入”,往往會變成一場把自己也拖入深淵的雙向消耗。
??非專業人士的共情,很容易突破情緒邊界。我們可能會熬夜傾聽對方反復訴說痛苦,會因對方一句消極的話輾轉難眠,甚至不自覺地把“幫他好起來”當成自己的責任。可心理困境的本質,往往是長期創傷、認知偏差交織形成的“情緒閉環”,并非靠幾句安慰、幾次開導就能打破。就像面對陷入流沙的人,若沒有專業救援技巧,貿然伸手反而會被對方帶著一起下沉。
??更隱蔽的風險在于,我們很可能成為對方“投射性認同”的載體。陷入心理困境的人,會不自覺地將內心對他人的期待、憤怒或依賴投射出來,誘導我們進入他熟悉的人際模式——或許是讓我們扮演永遠包容的“拯救者”,或許是逼我們成為指責他的“施害者”。我們在無意識中被推著走,淪為對方“重復過去創傷”的工具,卻渾然不覺。
??真正的善意,從不是無底線的犧牲。守護好自己的情緒邊界,給予對方適度的陪伴與理解,同時坦誠建議其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,才是對彼此都負責的選擇。畢竟,只有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內核,我們才能成為他人困境中一盞穩定的燈,而非一同熄滅的燭火。
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