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:明明知道某樣東西挺貴的,功能也就那樣,但就是忍不住想要?
可能就是一件衣服、一雙鞋,或者一塊手表——看起來好像挺普通,可一標上價格,再配上牌子,就突然覺得它值了。
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:凡勃倫效應。
這詞出自一個美國經濟學家,托斯丹·凡勃倫。
他發現有一種特別的消費現象:東西越貴,大家反而越搶著買。
不是因為用得更順手,也不是更實用,而是因為“貴”本身成了吸引人的點。
人有時候……就是想被看見,被注意,被認可。
1. 想讓人知道你“行” ,貴的東西其實是個信號,拿在手上、背在肩上,就跟無聲告訴大家你“不差錢”。
2. 買了個超預算的東西,明明不太用得上,可心里就有點起勁,感覺自己“配得上”這種東西,整個人都高級了。
3. 身邊人都有了,我沒跟上就怪怪的。有些時候真不是你想跟風,是朋友圈子里一個個都在曬、在穿、在炫。
你再理性,心里也會突然閃一下——“是不是我out了?”
然后那股想“別掉隊”的勁兒,悄悄就把手掏進了錢包。
小李,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,手頭不算寬裕。一直念叨著要買塊名表,遲遲沒下手。
那天他路過商場,看到那塊心心念念的手表就擺在柜臺,十萬塊。 他清楚那玩意兒說到底就是看時間,真論實用,還不如他手機。
但那牌子響啊,他聽身邊好幾個人提過——誰誰戴了,立馬就有面兒,客戶也好談了,生活直接進入“上等艙”。
那一下,小李腦子里就開始放電影了——同事投來羨慕的眼神、客戶握手更有勁了、甚至……他暗戀好久的那個女生,說不定也會多看他一眼?
想得太多,管不住手,他直接把卡刷了。 剛戴上那一刻,他是真開心,有種自己終于“混出頭”的錯覺。
但過了幾周,發現其實沒啥特別變化。上班還是那個格子間,客戶一樣催得緊,姑娘那邊更是風平浪靜,連朋友圈點贊都沒變多。
小李后來也想明白了,自己買這塊表,不是因為真覺得非它不可,而是被一堆看不見的“成功模板”拉著走了。
他想要的,也許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塊表。
類似的情況你有過嗎?
有時候我們花一大筆錢,不是真的圖那件東西,而是圖別人看到我們用那東西時的反應。
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經歷吧?
看上某樣高價商品,忍不住心動,最后買下它,其實用起來也就那樣。
過一陣子再回頭一看,會有點后悔——但也說不上來到底為啥。
幾個小提醒,可能有點用:
買之前先問自己一句:我真需要它嗎?
不是功能,是“需要感”。你心動的是物品本身,還是它的“標簽”?
別太把“貴=好”當真有時候,貴的確實做得精致些,但也有不少是品牌溢價。
這個得分清。 試著用別的方式建立自我認同比如作品、能力、人際關系……這些比一塊表、一個包更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