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很多人可能都有過“逆反心理”
你越不讓我做什么,我越好奇,越要去做:
當家長或老師屢次告誡我們熬夜對身心有害時,我們卻似乎無法抗拒深夜的誘惑,依舊沉浸在熬夜的循環(huán)中;當一位同學熱情地向你推薦某個游戲時,那份過度的熱情反而讓你對該游戲的興趣逐漸消退;而當周圍的人群紛紛推薦某個產(chǎn)品時,那種普遍的贊譽卻讓你對它失去了購買的沖動。
心理學中的抗拒理論,就是探究我們的“逆反心理”,究竟從何而來。
抗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林首次提出,他認為,抗拒之所以產(chǎn)生,是因為人們認為對自己的行為擁有控制權,當這種控制受到限制時,人們往往會采取對抗的心理防御機制,以保護自己的自由意志。
現(xiàn)在在各個領域中都能發(fā)現(xiàn)它的蹤跡,如愛情、傳播學、教育等;
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情侶,也常常出現(xiàn)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的現(xiàn)象。即父母及外界對于他們的干涉越多、反對越強烈,這對情侶之間感情就越深。
原理:當戀愛雙方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(分手),他們感受到自由權被威脅,心理上會高度抗拒被迫的選擇。這種抗拒心理會促使他們做出相反的選擇(堅持在一起),甚至增加對于自主選擇對象的好感(感情更親密)。
心理抗拒理論認為:個人會非常重視自己做出選擇的自由和自主權,因此,當外界傳遞的信息被認為威脅或阻礙了做出選擇的自由時,我們就會感到憤怒,并進入心理抗拒的狀態(tài)。為了消除內心的憤怒、實現(xiàn)反抗,我們自然會采取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重新獲得自由感。
“行為自由”可以是我們表達個人態(tài)度、情感反應等的自由權;而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行為自由受到限制時,會為爭取自己的自由而反抗。